本报讯11月14日,第十届“禾泽都林杯——城市建筑与文化”诗歌散文大赛颁奖活动在上海作家书店举行,活动由诗人余志成和王坤主持,作为颁奖活动的开篇,朗诵艺术家过传忠现场朗诵了作家赵丽宏的诗歌《生命》,歌唱家张华演唱了由夏洪芬作词、余志成谱曲的歌曲《送给你》等。 本届大赛由上海市作协、《上海文化》杂志社和本报主办,禾泽都林建筑与城市研究院、华语文学网承办,共收到诗歌4500多首、散文2600多篇,许多旅居海外的华语作者踊跃参与。经过层层评选,本次共36篇作品获奖。其中,贵州作家徐源的组诗《成都折叠》获诗歌类一等奖,四川诗人佘建珍的组诗《穿越老屋的诗》以及上海作家语伞的组诗《窗的世界》获诗歌类二等奖;浙江作家荣荣的抒情散文《心里的与地上的博物馆》获散文类一等奖,浙江作家草白的《高出的窗》以及上海作家陈行的《蝶楼》荣获散文类二等奖。 如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所说,“建筑显示出中国人的建设精神,在我们不断奋斗的过程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部分值得作家们深挖与描绘。作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希望大赛能越办越好。” 多位获奖作家表示,写作其实是写内心的真实感受。他们对城市、建筑、文化三者的连结作出个人化的解读。徐源的获奖组诗《成都折叠》,折叠了《望江楼》《杜甫草堂》《云顶石城》《宽窄巷》四个建筑视点,直面今与昔、人与物。评论家杨斌华表示这首诗显示出对于人与自然历史、精神根柢的深邃思考,表现出一代人尤其是“80后”在城市与故土,回忆与现实之间永远处于一种“在而不属于”的状态,因而怀有一种不断找寻的使命担当,一种无尽复返的还乡欲求,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 荣荣的获奖散文《心里的与地上的博物馆》则通过对地上的博物馆建筑、对母亲的无尽怀念以及内心世界细腻的叙述,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了现代人繁忙生活的内心价值需求。她在现场表示感谢自己的母亲给予的这份庞大而丰厚的记忆,让她在写作时可以感同身受。诗人、评论家褚水敖认为该作品情理并融,母女俩一起参观博物馆的经历像是穿梭于时间的长河里,作者所描绘的人与人之间微妙而美好的关系,令人动容。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大赛评委会主任赵丽宏在总结发言中表示,“禾泽都林杯”征文大赛呈现的是众多作者熟悉或陌生的建筑文化与趣事,独特而具有魅力。“可以说,跟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有关的一切都在建筑里发生着。文学是一个时代良心的结晶,建筑也是,都包容着人类对于未来的向往。”“禾泽都林杯”创始人宋建良在感言中回应:“我们也在向作家学习,将文化转化为生产力。作家将文化表达出来,而我的任务则是把文化建设出来。” 据悉,由赵丽宏、宋建良主编的历届获奖征文作品选集已经出版,走过十届的“禾泽都林杯”征文大赛,正在成为城市、建筑与文化深度融合的一个精神性象征。 本报记者 袁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