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影视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23年03月1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受限于喜剧类型的历史改编

王一丁

近日大结局的网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自开播以来便广受关注热议,甚至被形容是“古装版《狂飙》”。该剧根据马伯庸历史纪实类小说《显微镜下的大明》改编,讲述了一个源自真实历史的故事——“徽州丝绢案”。在马伯庸的诸多作品中,这可能是最难以改编电视剧的一部,因为它并非小说,而是一部史料考据详实的科普作品,讲述了六个鲜为人知的明代基层小故事。也因为原著本身并非小说,为了顺利改编,马伯庸第一次参与了编剧工作。

剧中主角帅家默是徽州府歙县人,他精通  算术,且是个“算痴”,一次偶然他进入歙县架阁库拿徽州的税赋账本做起了数学题。做着做着他发现了个问题,歙县每年要多交8780匹生绢,而这些生绢按理说应该是徽州六个县一起交的,但是歙县却单独交了两百来年。他觉得非常不公平,就写了一份文书交到了应天府巡按那儿去,自此便引发了一场持续十年之久的纠纷。

这是一场裹挟了不同利益集团的巨大风波,暴露了明朝官场、赋税制度种种问题。该剧开播时令不少观众想起多年前的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马伯庸自己也表示不少镜头受到了《大明王朝1566》的影响,比如官员坐在一起开会谈赋税谈预算。《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从地方角度展示了百姓受苦的微观视角。但最终,如本文评论者所言,该剧口碑高开低走,并未利用好这段真实历史,在后半部分受累于喜剧元素与叙事节奏问题,未能满足观众对历史悬疑短剧精品化的期待。

爱奇艺网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连续两周登顶网剧榜,将一段尘封的历史以十四集短剧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该剧以紧凑的情节、精细的服化道、大众的历史观赢得了不俗口碑,让观众由衷地赞叹“既过了瘾又能学到历史知识”。该剧改编自马伯庸所著的历史纪实小说《显微镜下的大明》中的一个故事——“徽州丝绢案”,原著的高人气再加上时下比较少见的历史悬疑类型,让它甫一播出就赚足了观众的关注度。

马伯庸的原著《显微镜下的大明》是一部历史纪实文学,作者搜集民间史料进行整理后将原本不为人知的“徽州丝绢案”详实地展现给读者。书中的“徽州丝绢案”讲述了一名叫帅家谟的人通过计算发现,徽州六县所交的人丁丝绢税由于昏吏的暗中操作变成了歙县一县独交,百姓就这样不明不白地交了二百年冤枉税,在争取合理的税赋分配时不断受到其他五县士绅等既得利益者的阻挠。而当应天府准备重新分配税赋的时候,又引发了一场五县联合组织的暴动。在书中,作者用通俗风趣的语言向读者普及了明代政治经济常识,以清晰的脉络理清了丝绢案的始末。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塑造了仁华县算学天才帅家默,因偶然间发现仁华一县承担了全金安八县的人丁丝绢税,为了纠正错误、寻找父亲遗物《丝绢全书》而与好友丰宝玉一起踏上艰难旅途的故事。主角帅家默的身世是一个自幼失去父母、不谙世事的算学天才,信奉“数性至诚,从不虚饰”。由于失忆,帅家默无法记起有关父母的一切事情。剧情随着帅家默找寻失去的记忆、战胜心魔和调查丝绢案双线持续推进,而这两条有千丝万缕关联的线在最后成功汇合,促成了主角的胜利。剧集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主角与其他县的知县、士绅的明争暗斗,主角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处处受阻他们的阻挠,无论是朝堂之上双方据理力争的口舌之辩,还是令人心惊肉跳的生死劫难,处处都体现出案件之重、剧情之险。

在对原著进行人物和剧情修改上,网剧为了多主角的剧情设置,将历史上能言善辩、饱谙世故的“帅家谟”改编成了一个只会算学、不懂变通的算呆子“帅家默”,并增加了丰宝玉、丰碧玉两名性格机敏的角色来弥补帅家默的性格缺陷。而额外增加的帅家默“寻找记忆”一线,通过帅家默在寻找《丝绢全书》、查明真相的过程中记忆的不断闪回、儿时情境的不断涌现让案件真相与回忆逐渐变得完整,双线并进让整部历史悬疑剧显得不那么“冰冷”,更加具有人情味。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物设置上剧集没有落入传统人物“正邪”形象极端化的窠臼,而是每个人物都有符合背后行为逻辑的真实苦衷。如士绅范渊一派的毛知县,为了赡养老母、避免致仕后无依无靠只能向范渊借势;前八集一直作为“骑墙派”的仁华知县方懋珍,看清真相后毅然撕破与范渊等人的合盟,从追求清静无为的“方石像”变成为民请命的“方青天”;一直支持帅家默的丰氏姐弟心里也有借为百姓减轻税收的机会博取名声的私心等等。对多种人物形象的真实刻画避免了悬浮剧的重灾区,同时有利于观众摆脱“站队”观剧,真正沉浸在剧情中与帅家默等人一起探索这场数百年前的大案。

然而,如果拿原著故事与网剧进行比较,会发现网剧在改编后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原著本身具有的历史深度,将一场持续近十年的社会问题简化成了围绕着帅家默个人身世展开的算学问题。在剧中末尾,被人戏称“算呆子”的帅家默向所有人证明了“算学问题,最终还要回到算学本身”,用独到的“推步聚顶”法证明了范家的隐田事实,赢得了官司和丝绢案的胜利。但真正的历史要比剧中更加复杂与沉重——历史上“人丁丝绢案”的发生时,恰逢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改革,并且他借圣旨形式授意南京户部治理案件,而剧中仅有一次提到“张首辅”,使得整个时代背景并不明晰。实际上,“人丁丝绢案”的治理从始至终不是数目能否对上的问题,而是如何协调好中央、乡绅与百姓利益的政治问题。徽州府始终因为乡绅的力量过于庞大而掣肘,尽管有张居正的授意和“一条鞭法”的改进措施,但案件仍旧无法推进。

历史上,因为不可调和的矛盾而爆发的五县暴动不仅惊动朝廷,最后五县也没有平均分配税收,帅家谟则因为挑起事端而被官府定罪充军,而剧中为了皆大欢喜的结局,则进行了戏剧化改编,原本应由其他七县承担的税收,正好被隐田案所牵扯出的范渊田产所填补。帅家默赢得了名声,踏上新的旅途。诚然,从满足观众观剧心理和服务于短剧节奏来看这样的改动似乎无可厚非,但却必然导致全剧缺乏历史厚重感。剧中在隐田一案中范渊曾道出徐阶家中有24万亩田产,却无人敢查,而这才是丝绢案产生、大明王朝最后覆灭的根本原因之一。高官持有巨额家产与田产,百姓却年年因为各种苛捐杂税食不果腹、家破人亡,于是,体制臃肿的明朝必然一步一步走向覆灭。可惜的是,剧中关于这些深层背景却鲜有深刻且真实的刻画。作为一部悬疑短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在人性的刻画与情节安排上有众多可圈可点之处,但就“历史纪实文学”改编来看其尚有所不足,一部真正的“好剧”,需要制作者既拥有深厚的艺术造诣,又有敢于突破现有类型的勇气。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的大热证明了历史悬疑短剧的市场潜力。但如何改编“历史纪实文学”并创作出符合观众期待的剧集,同时兼具历史深度与现实意义,这是每一个创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文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