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广州讯 青年作家宗城日前携新作《至少还有文学》面向读者进行新书分享。广州方所、扶光书店联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邀请到制片人蒋能杰、记者肖瑶、青年作家索耳和宗城就文学写作与评论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至少还有文学》是一部文学随笔集,收录宗城在2018年至2021年间创作的30篇作家作品论。上辑“心灵的辩证法”主要探讨的是作家对心理深度的挖掘,中辑“挤掉自我的奴性”关注作家“向外突破”的勇气和对社会的书写,下辑“经典细读”则是比较纯粹的文本细读和分析,关注作家作品及其背后的思想与美学痕迹。 在该书序言中,宗城阐明了对文学与生活之间关系的兴趣——“文学如何影响了生活,生活又是如何反哺文学?”谈及创作之初的想法,宗城说,他怀着“给普通读者写一本经典文学指南”的愿景,试图在“学理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平衡,把作家们的作品和故事更生动地展现出来。 在宗城看来,文学评论常被混淆为软文型写作,或者说文学解读、文学介绍,但理想的文学评论也可以作为独立的文学作品存在,比如诗人布罗茨基《小于一》就具有非常吸引人的艺术感染力。此外,他认为,除了概括文本的部分,一篇理想的文学评论还应体现作者的判断力、审美力。“能立于与作家平等对话的站位,告诉读者作家为什么写这部书?作品为什么立得住?甚至能够站在跟作家同等对话的视角告诉读者作品的局限性。” 本报记者 傅小平
|